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仰知识

金刚经

时间:2016-11-04 12:06:11  来源:  作者:

 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多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课所诵持的经典。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金刚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2]tHe个人信仰

 tHe个人信仰

金刚经tHe个人信仰

金刚经,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梵语,意为智慧;波罗蜜,梵语,意为到彼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光明、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为认知的客体,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离一切诸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以爱住其心,以无爱住其心,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空性的境地。《金刚经》是中国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之一。[3]tHe个人信仰

《金刚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梵文名称修改)')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英国国家图书馆[4]tHe个人信仰

六种译本tHe个人信仰

后秦 鸠摩罗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中观 第八部·第二三五卷 流传最广
元魏 菩提流支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唯识 第八部·第二三六卷  
真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唯识派 第八部·第二三七卷  
达摩笈多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唯识派 第八部·第二三八卷 大正藏中有两译本
玄奘 《大般若波罗蜜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 唯识派 第七部·第二二零卷  
义净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唯识派 第八部·第二三九卷  

书籍概述tHe个人信仰

佛教界公认的大成就者六祖惠能大师开示的金刚经(又名《金刚经解义》)凡二卷。[5]tHe个人信仰

唐代曹溪六祖惠能述。又称金刚经注解、金刚经口诀、六祖解义、六祖口诀。收于卍续藏第三十八册。乃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经之注释书。卷首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卷上由第一法会因由分至第十一无为福胜分,卷下由第十二尊重正教分至第三十二应化非真分。序中指出,所谓金刚即佛性,般若即大智慧,波罗蜜即到彼岸、离生灭相,而经则为成佛之道;欲使众生远离生灭之相,破除谬想愚痴,以达涅槃妙境而得大智慧,故说成佛之道。所述词句简明而易解。tHe个人信仰

凡二卷。清代徐槐廷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二册。乃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经之注释书。书之内容,首为黄乐之序、徐槐廷述金刚经源流;其次列举汇纂引用书目、诵经要法六则;再次以注、论、讲三段分释本文,“注”以解释经文中之字句,“论”以辨析论断经文之精要,“讲”则仿效如来之口气以演发金刚般若之大义;末为汇解、总解,谓金刚经为佛祖传心秘旨,以清净为体,发心为用,而以如如不动为究竟。tHe个人信仰

书籍题解tHe个人信仰

这部经的原题目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vájra)有两种意义:闪电:具有极大的快速而又猛烈的威力;钻石:世界上最坚硬、最珍贵、最受人青睐的宝贝。佛教运用“金刚”来形容教法的坚固和能够破斥外道,而不被外道所破坏。tHe个人信仰

由于人们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所以顽固地执着自我和外部客观世界是真实的,由此造作无量无边的身业、口业、意业,并且受这三种业力的牵引、拖累,以致长劫地生死轮回,经受不可言状的种种痛苦,始终无法获得自由和解脱。在佛教释义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靠着无上智慧的指引,就能够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最终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这就是本经题的深刻涵义。tHe个人信仰

书籍故事tHe个人信仰

六祖当年在山上砍柴时,听人诵《金刚经》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有所悟,立即就跑去找五祖了,在五祖那里天天捣米。其实那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只是在捣米,那是一种大家都在修禅的氛围,看着好像都在干活,实际上每个人都在磨炼自己的心性tHe个人信仰

最后五祖看时机到了,要把衣钵传给六祖惠能,就在半夜把所有的窗户堵上,用袈裟盖住给他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这次六祖恍然大悟:万法万物不离自性!当即作了个偈子tHe个人信仰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tHe个人信仰

“何期”就是没想到的意思。 他悟到了什么?他悟到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佛和佛国土,包括所有的众生和他自己,包括能想像到的和想像不到的,一切都是由自性变现出来的。tHe个人信仰

《金刚经说》:“此破诸菩萨度生之执。诸菩萨所以不能住心降心者,由于度生念切,多作痴想,发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舍己为人,思以藐然之我,置四生十类之中,人人普度,物物曲成,佛有三不能,尧舜其犹病诸。是故我佛立教,于众生无边誓愿度已,即收归自己分中云:自性众生誓愿度。盖以大地之众生,即自性之众生也。着相菩萨分而二之,实相菩萨合而一之。我能度自性之众生,则自性涅槃,无欠无剩,众生涅槃,亦复如是。此即儒教所谓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也。梵语涅槃,此云寂灭,寂是不动,灭是无生,能以寂灭而度众生,则六合一家,八荒一闼,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为一。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不出自性众生之中,无有众生而不灭度者,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识得自性众生,菩萨痴念,一期降伏矣。到此一句说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本空,无所则圣,有所则凡,菩萨者以智度人之名也。舍己从人,顾子失母,非大菩萨矣。故(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四句偈为金刚般若宗旨。”tHe个人信仰

“自性生万法、万法不离自性”。由此佛门早晚课中,原先的四句偈”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学“,将众生、烦恼、法门、佛道,收归自性,变更为”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tHe个人信仰

禅宗在东土自达摩祖师开创以来,一直以《楞伽经》印心,自五祖六祖后,改成以《金刚经》印心了。tHe个人信仰

昭明分品tHe个人信仰

鸠摩罗什译本(全文5164字)中,梁昭明太子将《金刚经》分作三十二品(章),并以副标题加以注解。tHe个人信仰

本经缘起tHe个人信仰

一切的烦恼和痛苦都跟物质和精神有关系,尤其是跟心灵和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空第一”的佛之大弟子须菩提尊者向佛祖请教问题,如何调整与掌控这颗心呢?tHe个人信仰

修行渐次tHe个人信仰

众生与修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众生执着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轮回不断,而修行者能于佛法中逐步领悟并离四相,直至证悟原始佛性。tHe个人信仰

执着四相tHe个人信仰

执我相:因我执、贪爱执着而有自我意识、肉身的表相,进而众生做凡事都以我为出发点。tHe个人信仰

执人相:因有我相,透过五官受外在境界影响于“识田”中映射出人的表相,进而产生七情六欲等变化。tHe个人信仰

执众生相:因执有人相,因意识、观念、共业相投,产生团体如家庭、国家、政府、星球等,聚合而居,众生个体之间有复杂的因缘交错(执着人相、众生相者,为法执,意即对一切相对变化映射有所执着:我与人、好与坏、善良与邪恶大与小黑与白无明与解脱、烦恼与佛法等)。tHe个人信仰

执寿者相:举凡意识、肉体、四大元素等,皆由因缘所生而不断生灭,可推至前无始无明与后无始无明,永无止尽(执着寿者相,为空执,意即陷于任何种类的相对变化里于前无始无明与后无始无明之间,无法遁脱因缘假合之有寿之相)。tHe个人信仰

摒离四相tHe个人信仰

佛祖对弟子须菩提的开示就是:菩萨、大菩萨们要想获得身心安宁,首先要修福、度无量无边众生,虽然救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而心中不能存留我度了众生的概念。也就是说,菩萨要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没有去除,就不是真正的菩萨。tHe个人信仰

无相修行tHe个人信仰

佛陀提到了自己往昔修行忍辱波罗蜜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故事。忍辱仙人被节节支解,亦即千刀万剐而能忍辱成功,关键是做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破除四相及一切相,就要明了相状或名相的本质是空无所有。佛说:“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再如代表智慧的般若波罗蜜(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以此类推,诸如持戒、精进、禅定,皆是名相,只有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能真正地持戒、精进、禅定。tHe个人信仰

信者广在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担心未来的众生不会相信这种深法,佛祖回应道:“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就是如来灭后五百年,还会有人相信这种说法。这些人自然不是寻常人,也不是亲近过几位佛的人,而是在无量佛前种了善根的人,他们已经破除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没有破除四相但相信此经的人,对此经半信半疑而仍在试图理解的人,或者虽然不明白经意却仍然喜欢读诵的人,甚至只是听人说过此经的名字而生起一念恭敬心的人,他们所种的善根已经非常深厚了。tHe个人信仰

非法无得tHe个人信仰

不但要破除四相,否定俗人眼中的“佛”,还要否定佛所说的“法”,以及佛所证到的“法”。佛问须菩提,“我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所证的‘法’么?”须菩提明白佛的用意,所以按照佛的说法进行了否定:“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佛进一步询问:“须菩提啊,你告诉我,如来当年在燃灯佛的时候,是否证到了‘法’?”须菩提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世尊,您当年在燃灯佛位所,就‘法’而言,实际并无所得。“tHe个人信仰

持诵功德tHe个人信仰

《金刚经》经本佛祖说:“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的沙粒,每一粒变成一条恒河,这么多条恒河的沙粒多不多呢?”须菩提答道:“光一条恒河的沙粒变成的恒河就无数可计了,何况这么多条恒河的沙粒呢!”这时佛告诉须菩提:“这么多恒河的沙粒,每一粒再变成三千大千世界,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用珍贵的七种宝贝装满这么多三千大千世界,然后用这些珍宝去作布施,那他(她)得的福德多不多呢?”毋庸置疑,多得无法形容了。佛进一步讲:“若善男子、善女人,即使能够理解、接受本经中的四句偈诗,然后给别人解释,那么他(她)得到的福德,比布施那么多三千大千世界珍宝的人得到的福德还要多。”tHe个人信仰

乐极涕泣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彻底理解了佛所讲的甚深涵义,这种契入经藏所带来的欢乐使这位长者老泪纵横,以致在佛祖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师兄弟面前丧失常态,忍不住哭泣起来,可见就是对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长者来说,也被深刻地明白了佛说的甚深妙义而感到由衷喜悦。由此看来,对佛法的无上妙义,重要的还是要悟解、契入,这要以长期修行六度为前提,只能是日积月累水到渠成,任何的急功近利、揠苗助长都会无济于事,甚或会适得其反tHe个人信仰

词语解析tHe个人信仰

1、金刚:指金刚石,喻坚利之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若用。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tHe个人信仰

2、般若: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tHe个人信仰

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tHe个人信仰

4、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常道也,贯摄也,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众生。tHe个人信仰

5、顿悟: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惠能为代表)tHe个人信仰

6、渐悟: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次第渐修,方可悟入。顿渐虽殊,而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tHe个人信仰

7、三藏:它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后,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及辩论法相的典籍)。tHe个人信仰

8、如是我闻一时:佛告阿难,结集时必以此数字冠诸经之首,如是者,表佛说皆如,所谓诸法如义,我闻是阿难自称,以凭信实也。一时,言说法时也,佛说般若经六百卷,凡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计九会放光,是光即智慧光。见是光者,皆得无上菩提,佛说此甚深经,独不放光,以显平等无相智光而众不见也。tHe个人信仰

9、舍卫国国名,在东天竺,有九亿家,其国多智慧人,其王即波斯匿王tHe个人信仰

10、祇树给孤独园:时舍卫国王太子祇陀有园,其地平正多树,宜建精舍。有大臣名须达者,家巨万,好给济孤独,期买以供佛,太子戏云:卿若以黄金布地,令无空间,便当相与。须达如约布金,太子感其诚,即语须达云:园属卿,树属我,我自为佛造宝门楼也。此园地广十里,谓祇陀施树,给孤独施园,故得此名。tHe个人信仰

11、凡所有相:言一切的一切,不但是身相,连山河大地,形形色色诸相,以至心中妄念所起诸法,都属诸相,都是生灭幻景,非有实体,不名实相也。tHe个人信仰

12、供养承事:以四事供奉而事也。tHe个人信仰

13、诸法如义:真如者,即诸法通义,以真如是佛故,如来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本自不生,本自不灭,以无颠倒,故名实性,以无改变,故名真如。tHe个人信仰

14、大身:体大故名,又烦恼障所知障二障已无,故名圆具身,即是具足法身也。此有二义:一者真如之性,遍一切境而不异,一切众生,咸共有故;二者功德大,谓修行功德,不可思议,与大体相应,故名大身也。即非大身者,言无妄想分别之身,不见其身,安有于大。是名大身者,指佛三身言也。tHe个人信仰

15、通达无我法者:无我法有二种:一是众生所有法。一是菩萨所有法,若能自智信者,通达一切法无性,不但离人我,且离法我,是真无相无住,是真菩萨。tHe个人信仰

16、慧眼: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慧眼直缘空)tHe个人信仰

17、法眼:菩萨度众,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法眼唯观俗)tHe个人信仰

18、佛眼:具备前四眼即佛眼也。(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普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tHe个人信仰

19、心不可得:以心必依境而起法,前境若空,心依何处,法又安立,故云不可得,非同木石之无心也。tHe个人信仰

20、一切有为法:共有九喻:一见如星;二相如翳;三识如灯;四器界如幻;五身如露;六受用如泡;七过去如梦;八如电;九未来如云。tHe个人信仰

21、比丘比丘尼:出家男女二众也。tHe个人信仰

22、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修行男女二众也。tHe个人信仰

著名偈颂tHe个人信仰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tHe个人信仰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tHe个人信仰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tHe个人信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tHe个人信仰

鸠摩罗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译本中有大量的类似于“如来说XX,即非XX,是名XX”的文字,如“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等等。佛之慧眼,能看清超越实相与非相的真理。“既是实相,亦是非相;既非实相,亦非非相”,想要看清超越实相与非相的真理,先要有一个大乘正宗的境界,那就是要有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大发心或大志气。没有这个大乘正宗的大心量或大志气,只是在语言文字上推理,难以真正了解其意义。tHe个人信仰

这些文字是《金刚经》的一个重要立论:即所有的东西,都只是名相而已。这种立论被称为《金刚经》的三段论,以阐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不二哲理。tHe个人信仰

最早雕版tHe个人信仰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刚经》,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唐咸通九年,就是868年。这件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长约1丈6尺的《金刚经》卷子,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这本《金刚经》卷子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骗取,曾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现藏大英图书馆雕版印刷也是在中国出现的最早印刷形式,可能在大约2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清稿。然后将清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后各种技术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绘上的或写上的清稿,大师级雕工负责精细部分,普通工匠负责雕刻比较便宜的木头或不太重要的部分。然后在雕刻好的木板上刷上墨,在印刷机中加压形成清稿的复制品。一般来讲,雕版印刷优于活字印刷。像中文方块汉字这样密集型的书写符号,雕版印刷的初期投入会便宜一些。这种工艺有利于绘画和图表的制作。不过,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损坏很快,需要不断更换,这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tHe个人信仰

故宫藏品tHe个人信仰

到201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金刚经》一卷。《金刚经》又称《般若波罗蜜多能断金刚证道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此本《金刚经》首尾护经板上镶嵌的珠宝颇多,所以亦称《珠宝经》。清康熙元年(1662年)泥金蒙文写本,梵夹装。正文半页14行,每行字数不等,四周双栏。版框15.4cm×48.9cm。该经装潢考究,除了护经板上镶嵌各种珠宝外,经文黑漆底纸由深蓝色磁青纸托裱而成,经叶的四围立面均饰以泥金彩绘图案,上下还有红漆描金木质夹板,外包三层锦缎经袱,用彩色经带捆扎。tHe个人信仰

早在明代由锡埒图固始·朝日吉等以蒙文翻译《金刚经》,并汇入了北元朝察哈尔林丹汗下令翻译编纂的蒙文《甘珠尔》中。清顺治皇帝为宏扬佛教政策,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召集藏族、蒙古族笔帖式等开始用泥金抄写《金刚经》,蒙文、藏文各写54部,共108部,每部1函96页,共108函,康熙元年(1662年)完稿。此经是顺治皇帝下令编写的唯一一部蒙文佛经,也是清代最早的官修蒙文佛经,从此开创了清朝官修蒙藏文佛经的先河。清朝为笼络蒙古势力,非常重视蒙古的佛教信仰,相继翻译编写并刊刻了大量的蒙文佛经,如蒙文《甘珠尔》和蒙文《丹珠尔》分别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和乾隆十四年(1749年)由皇帝下令刊印而成。传于世的清代编纂的蒙文佛经大约有5000余种,由顺治皇帝敕令编写的蒙文《金刚经》标志着清代官修蒙文佛经及发展蒙古佛教文化的起始。tHe个人信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tHe个人信仰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tHe个人信仰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tHe个人信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tHe个人信仰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tHe个人信仰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tHe个人信仰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tHe个人信仰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tHe个人信仰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tHe个人信仰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tHe个人信仰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tHe个人信仰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tHe个人信仰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tHe个人信仰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tHe个人信仰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tHe个人信仰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tHe个人信仰

第七品 无得无说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tHe个人信仰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tHe个人信仰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tHe个人信仰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tHe个人信仰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tHe个人信仰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tHe个人信仰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tHe个人信仰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tHe个人信仰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tHe个人信仰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tHe个人信仰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tHe个人信仰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tHe个人信仰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tHe个人信仰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tHe个人信仰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tHe个人信仰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tHe个人信仰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tHe个人信仰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tHe个人信仰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tHe个人信仰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tHe个人信仰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tHe个人信仰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tHe个人信仰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tHe个人信仰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tHe个人信仰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tHe个人信仰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tHe个人信仰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tHe个人信仰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tHe个人信仰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tHe个人信仰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tHe个人信仰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tHe个人信仰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tHe个人信仰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tHe个人信仰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tHe个人信仰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tHe个人信仰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tHe个人信仰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tHe个人信仰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tHe个人信仰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tHe个人信仰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tHe个人信仰

"甚多,世尊。"tHe个人信仰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tHe个人信仰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tHe个人信仰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tHe个人信仰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tHe个人信仰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tHe个人信仰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tHe个人信仰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tHe个人信仰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tHe个人信仰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tHe个人信仰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tHe个人信仰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tHe个人信仰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tHe个人信仰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tHe个人信仰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tHe个人信仰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tHe个人信仰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tHe个人信仰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tHe个人信仰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tHe个人信仰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tHe个人信仰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tHe个人信仰

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tHe个人信仰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tHe个人信仰

去,故名如来。”tHe个人信仰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tHe个人信仰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tHe个人信仰

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tHe个人信仰

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tHe个人信仰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tHe个人信仰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tHe个人信仰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tHe个人信仰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tHe个人信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tHe个人信仰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tHe个人信仰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tHe个人信仰

《金刚经》是彻底解放烦恼心灵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tHe个人信仰

金刚经的文字简洁,稍微有点文言文基础的人都可从文字上读懂此书,只是有时需要了解一些佛教里的术语及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佛教术语等。但由于该经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经作注讲解。当代也有许多大师讲解和注解此经,其文字更便于当代人理解。但无论哪位大师的注解都会加入自己的思维和意识的成份,只能帮助理解,而不要机械地当做经的本意。只有真实修证的圣者,才能体悟和传授金刚经的真实思想。比较公认的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金刚经而开悟,在其弟子整理的《六祖坛经》中,处处闪耀着《金刚经》思想的光辉。tHe个人信仰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因此我们学习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不论何种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从金刚经中得到裨益。但前提是首先要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思想与精神。这样才不会被宗教的形式蒙蔽住智慧的光芒,才能让思想从固有的囹圄中解放出来,见到世界的真相。tHe个人信仰

论注疏tHe个人信仰

在印度,无着、世亲菩萨著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及释,功德施也有注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传世。大正藏中,收有世亲弟子金刚仙菩萨着的《金刚仙论》,但其真实性受到质疑。tHe个人信仰

年代 作者 书名 所在位置 备注
  佚名 《金刚般若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第二十五部·第1510卷A  
达摩笈多 《金刚般若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第二十五部·第1510卷B  
元魏 菩提流支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第二十五部·第1511卷 无着,世亲造
元魏 菩提流支 《金刚仙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第二十五部·第1512卷 金刚仙造
义净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 释经论部·毗昙部·第二十五部·第1513卷  
义净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 释经论部·毗昙部·第二十五部·第1514卷  
地婆诃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第二十五部·第1515卷  
智顗 《金刚般若经疏》 经疏部·第三十三部·第1698卷  
吉藏 《金刚般若疏》 经疏部·第三十三部·第1699卷  
窥基 《金刚般若经赞述》 经疏部·第三十三部·第1700卷  
宗密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 经疏部·第三十三部·第1701卷 由宋朝子璇治定
子璇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 经疏部·第三十三部·第1702卷  
宗泐,王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经疏部·第三十三部·第1703卷  
智俨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 经疏部·第三十三部·第1704卷  
窥基 《金刚般若论会释》 律疏部·论疏部·第四十部·第1816卷  
日本 空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开题》 第五十七部·第2201卷  

在中国,由于金刚经流传很广,所以各个时代、各个宗派都有对它的注疏传世。最早由僧肇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随后三论宗吉藏有《金刚般若疏》;天台宗智顗有《金刚般若经疏》;华严宗智俨有《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唯识宗窥基有 《金刚般若经赞述》、《金刚般若论会释》;禅宗祖师惠能相传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传世,而后宗密作《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以上各注疏都被收入《大正藏》内。此后明清历代高僧,如真可、藕益也有注疏流传,进入近现代后,太虚、慈舟、印顺、圆瑛等也有相关的论述和讲记。tHe个人信仰

译本tHe个人信仰

《金刚经》梵文本在中国、日本、巴基斯坦、中亚等地都有发现,中国吐鲁番等地并有和阗、粟特等文字的译本出土。此经传入西方后曾被译成多种文字,1837年修弥笃根据藏译首次译成德文,1881年马克斯·缪勒将汉文、日文及藏文译本加以校订,译成英文,收入《东方圣书》第49卷。1957年爱德华·康芝又再次译成英文,收入《罗马东方丛书》第8卷。达尔杜根根据梵文并对照中国满文译本,译为法文。日本宇井伯寿中村元等曾多次译成日文。tHe个人信仰

现代意义tHe个人信仰

《金刚经》是金刚藏菩萨常诵经文。修行《金刚经》,是使世人不执着。要做到不住,先要有般若正观的基础,认识到世间的缘起、无自性、空、幻化有。因为世人对诸法有真实观察,所以不容易被世间假相迷惑。金刚经告诉世人:在度生时,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能广度无量众生;布施时,要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才能成就无限布施。经曰:"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又曰:"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不住相修行,能够消除世人心灵负担,使其拥有独立之心,使世人减少无谓妄念,使世人解脱烦恼,使世人明白宇宙人生真实tHe个人信仰

代表tHe个人信仰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刚经》,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唐咸通九年,就是868年。这件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长约1丈6尺的《金刚经》卷子,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这本《金刚般》卷子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盗骗,曾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现藏大英图书馆[6]tHe个人信仰

相关大师解读tHe个人信仰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tHe个人信仰

圣严法师的《金刚经如是说》金刚经长卷欣赏:tHe个人信仰

念经方法tHe个人信仰

1、抛弃文字——即念诵《金刚经》时,脑中不要出现文字形象。文字会缘起分别外相、产生执着,阻碍自然心力对《金刚经》真理的悟解,降低《金刚经》佛力对生命的良性改造。初学者一般都要借助文字方便,但在能够背诵之后,应该慢慢丢掉文字,最好不要去默写或听写经文。如果条件许可,一开始就通过录音或光盘听诵经文,一开始就丢掉文字拐杖、去除文字方便,效果更好。tHe个人信仰

2、双手合十——默诵、念诵、唱诵或听诵《金刚经》,可端坐、可平躺,但一定要双手合十,上下方位正对心口tHe个人信仰

3、自念他念——《金刚经》可为自己念诵,也可为他人念诵。例如亲人、好友患重症、绝症,就可为其念诵《金刚经》,念诵时要心诚,轻呼对方名字或脑中浮现对方形貌。为自己念诵,最好想著明天、未来的美好前景(切不可想象男女淫事)。tHe个人信仰

4、念诵万遍——《金刚经》念诵的次数越多越好,最好是万遍以上。必须每天念诵,念诵时间可在晚上睡觉之前。个人早晚活动的最佳搭配是:清早锻炼身体,晚间念诵《金刚经》。如果每天念十遍,连续念诵三年可达万遍。tHe个人信仰

经论tHe个人信仰

开示初机论第一tHe个人信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中。清净台上与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围绕听佛说法。时有无量初发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佛说大法我意不通愿佛方便浅处开示。令我等辈悟佛知见皆得道果。若欲请问不得近前。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知诸四众心之所念。即作方便从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大慈愿设方便开示初机。直指众生见性成佛。乃为末世初进佛门求道众生。得正知见不遭邪惑。不假多功皆得道果。佛言善哉善哉。tHe个人信仰

金刚心论第二tHe个人信仰

文殊师利有大方便。请问如来开示三根。及于末世初入门者。修行正路。从汝所问当为汝说。时诸大众默然而听。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有陀罗尼名金刚心。能令众生一见一闻便得道果。善男子云何名金刚心。此心人人本有。个个不无。是诸众生自知自觉本等之心。何以故。一切善恶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乐。自心造恶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一切罪福种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达自性。依佛修行。决定成佛。胜如颂读金刚经三十万遍。功德无比。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自心流出。无穷无尽不坏不杂。故名金刚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与众生。心性一般。只因修与不修。信与不信。所以有成佛者。有众生也。tHe个人信仰

金刚经论第三tHe个人信仰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名金刚经。世尊曰。金刚喻自性。经者喻自心。若人明自心。见自性。是人自己身中有经。六根门头。常放光明。照天照地。具足恒沙功德。出生四果、四相、十圣、三宝。乃至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功德皆从自己心地修成。不从外得。何以故。若是明心见性之人。常闻自己心佛。时时说法。时时度众生。时时现神通。时时作佛事。得此理者。名持金刚经。名得金刚不坏身也。tHe个人信仰

四句偈论第四tHe个人信仰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未审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知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意。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诤阿罗汉果。此四句偈。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tHe个人信仰

十种功德论第五tHe个人信仰

佛告文殊师利。前佛后佛一体。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见性。修而成之。然则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终不成佛。何以故。为无佛功。有求佛者。一用斋戒为佛基址。二投明师。指示功程。三识心性。了了分明。四用作福。助初发根苗。五用结缘。增自善本。六明因果。不妄主为。七破邪魔。远离外道。八用通理。不著有为。九用精进。习佛行德。十用通达。法法精明。若人具此十种功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7]tHe个人信仰

南怀瑾tHe个人信仰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馀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眧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 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tHe个人信仰

解读金刚经的作品tHe个人信仰

 tHe个人信仰

本文来源搜狗百科tHe个人信仰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